香菇创始人吴三公与西洋殿

    发布时间:2017-09-0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松源殿又名西洋殿,位于浙江省第二高峰的百山祖之下,座落百山祖自然保护区入口处─西洋村村口,是历代菇民为纪念香菇鼻祖吴三公而集资兴建的古建筑。
        据考有关文字史料:吴三公又名吴昱,因兄弟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宗谱载:“吴氏祖先于唐代由山阴(今绍兴)迁至庆元”,吴三公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 130)三月一十七日出生在龙、庆、景之交的龙岩村,其世祖吴子研瑛曾登第任绍兴通判,其父为一文人,世居龙岩,至德修仁,至吴三公时,已为平民”。
        吴三公为人心地善良,一生勤劳俭朴肯动脑筋,并且善于勘舆地理,积累生产经验,为了充分利用山区森林资源,自龙岩迁至西洋地区搭棚居住,创制出一套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古老砍花法和惊蕈术,为贫穷的山区菇民开辟出一条良好的生存途经,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古代菇民感念他的功德,于宋度宗咸淳元年(1 265)在后广盖竹兴建起“灵显庙”祀奉吴三公为“菇神”。而后,由于香菇业有较大发展,至清乾隆三年(1741),菇民们又在后广西洋村村口,兴建起“吴判府庙”祀奉吴三公父子,从此菇民聚集的机会增多,互相交流制菇经验,使香菇产量急剧上升,菇民生活日益改善,前往“菇神庙”进香的人川流不息。由于原有古庙年代久远,简陋狭窄,容纳不下诸方前来的进香人士,至光绪元年(1 87 6),由龙、庆、景菇民集资巨款, 在“吴判府庙”之旧址上,重新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菇神庙──松源殿又名西洋祖殿。该座主体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自南至北分别为照壁、石大门、倒座(戏房)、戏台、月台、中亭、正殿、以及厢房(男楼女楼)、还有附属建筑: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庙祝舍、库房等。
        1、大门前照壁:塑砌和彩绘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有关八仙、飞凤、禽兽等吉祥图案装饰。
        2、石大门上方悬砌阳刻“松源殿”三个字石匾额,两侧砖雕泥塑龙腾凤舞和“三英战吕布”、“水满金山”等戏剧像及彩绘,墙头背饰鳌鱼喷水等吉祥动物造像。
        3、倒座(戏房):装饰圆窗,其四周细雕蝙蝠、飞喋和各种吉祥动物,下部束腰绘戏剧人物、花鸟山水图案。
        4、戏台:中顶饰藻井,彩绘双凤朝阳和飞天女仕、花鸟禽兽,内容丰富,形像逼真,四周装饰波浪式卷棚,以利吸音和增强立体感,台前步柱有联对:“叙情由忠奸贤愚光前裕后,论关节喜怒哀乐鉴古观今。”字迹苍劲、古朴。屋面正脊砖砌宝珠,两首饰双龙戏珠,意欲腾空,重檐歇山,发戗翼角起翅。由于戏台正中放置一面宽5 .5米高3.5米的全身镜,在过去故有“在西洋殿一地能看二台戏”的美称。
        5、中亭:比月台高出五级踏跺,顶部装饰藻井,彩绘戏剧人物、故事、衬托山水花鸟图案,并在各隔空间装饰浮雕飞凤,藻井四周亦饰线条优美之卷棚,亭前角柱牛腿撑拱浮雕双狮滚球,各部梁、枋、挑枋、雀替等木构件、精镂细雕、深浅适度之腊梅吐艳、鼠入油罐、双凤朝阳、人物故事、城阁山水等图案,并加镶金彩绘,形像生动,栩栩如生。屋面正脊两首饰砌鸱尾喷水等吉祥动物,重檐遏山,发戗翼角起翅。这个中亭在过去是专供上等人士,在此看戏的场所。
        6、正殿:面宽五开间,有前廊、属于抬梁、穿斗混合式彻上露明造结构,屋面为硬山顶。殿堂内各部梁、枋、雀替、托座、丁头拱等构件,均以因材进行精镂细刻深浅不一之卷草,梅花和各种图案,刀法明快,线条流畅,前廊顶部装饰波浪形卷棚,更增强殿堂宏大气势,有威严壮观惊人之感。正殿神龛中,塑造吴三公神像,身骑黑虎,手执金鞭、是一位降龙伏虎、镇妖驱邪、消灾灭祸、神通广大的英雄人物。其左边塑造招财进宝、降福保安的五显神菩萨,右边塑造明代国师刘基之像。因为刘趁朱元章求雨食素之时,有意以香菇进献,使朱皇恩准龙、庆、景菇民生产香菇享有特权(即专利)从而使地瘦民贫的菇区得到皇帝的庇佑,生产、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从此刘基成为菇民的大恩人,在菇民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明洪武35年申明禁制:“一品三品厅堂各七间......”明清以来一直沿袭这套封建典章制度,因为西洋殿是以吴三公为菇神,他系平民出身,所以其正殿只许营造五开间、瓦桁不出际的硬山顶殿堂。
        7、厢房(男女楼):为楼上厅二层楼建筑,其中心间设置钟、鼓楼、重檐攒尖顶,楼上厅前面设置垂莲柱,附设鹅颈椅郎凳,前檐外挑撑拱牛腿、挑枋、精心雕刻城阁,人物戏剧图案,形成一种承重和装饰双重作用的木结构。下层撑拱、牛腿、浮雕骑马武士,手持兵器,身着铠甲,形像各异,跃武扬威,待命出战。并有庙规:“男左女右各居一楼看戏,如有成年男子上女楼看戏的话,不分地位高低、均用皮鞭揍打,严加处罚”。
        8、围墙瓦脊:该殿堂主体建筑,用泥墙与两侧附属建筑隔开,并以小青瓦有次序地随顺泥墙背起伏砌叠成青瓦龙,地方俗称“老虎栋”使人们不拘在远处或近处地观赏,其气势既优美又壮丽。该庙兴建之后,规定每年七月初十至十九日,为龙、庆、景三县菇民到西洋殿集会祭祀吴三公菇神的香期,诸方山货、食品均往这里输送,百货摊店林立,成为物资交流中心,在此期间,举行戏剧会演,传授菇乡武术、放射火炮等香菇文化娱乐活动,层出无穷,成为民间的旅游胜地。解放之后,由于多种原因,庙堂专管人员被取消,在十年文革浩劫期间,庙内外的装置和设备遭受严重的破坏,许多珍贵文物均已失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庆元县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83年决定把兰溪古桥迁建于此,作为西洋殿的交通枢纽,1984年将西洋殿和兰溪桥二座古建筑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 986年原计划,由我县政府拔款八万元、省文物局补助五万元,向人民群众集资五万元,把西洋殿全面修复还原。遗憾的是1987、1988两年,庆元县连续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因而在1 989年只好将省拨五万元和民众集资二万余元,用于第一期修复工程,完成了正殿、中亭两部份已朽烂的木柱、梁、枋、撑拱、牛腿、雀替、托座、卷棚、丁头拱等精雕细刻木材件,按原有尺寸、造型仿制组装还原。并对屋面的桁条、椽子、望板瓦、砖、翼角等结构按原貌翻修。
        龙、庆、景三县菇民,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菇民总数达15万之多,虽然三县群众的方言、习俗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菇民之间却在方言、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同得惊人,栽培香菇一律采用砍花法,其制作工艺,一模一样,每年一到黄叶飘落,男女老幼,含辛茹苦,远走他乡,在深山老林里搭棚砌灶,生产香菇,足迹遍及闽、赣川、陕、云、贵、楚、湘。古代菇民没有文化,把生活规矩、 生产手段、 交易方法等编为山歌唱记,形成一套独特的内部隐语,至今仍有沿袭。对于栽培香菇砍花法和惊蕈术,有传媳不传女之说,任何人不得透露,形成独特的菇民文化。
        吴三公不仅是龙、庆、景三县菇民的代表,也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创始人。香菇从野生转变为人工栽培,发展至今成为全球性产业,给人类提供了新的蛋白质来源。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创造,也是我们中华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张寿橙高级工程师等人,于1987年7 月份在英文版国际“热带菇类”刊物上发表了吴三公的光荣业绩,于1988年8 月份在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在香港举行的第八届应用生物国际会议上,又把《吴三公为代表的龙、庆、景菇民文化对中国和日本香菇栽培的影响》又作了专文论述,并以切实足够的文字史料论证了被日本菌学界称为瑰宝的一本书─1 796年佐藤成裕所著的《惊蕈录》,不但其内容精华部分源自龙、庆、景,即使“惊蕈”亦为我菇民方言,使得全世界所有公正的菇农,无不敬佩吴三公。
        1989年3月,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联合国专家、 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亲赴西洋殿实地考察之后,充分肯定香菇确是庆元再先栽培,所以亲笔书写“香菇之源”题词。并在《热带菇类》刊物发表了西洋殿菇神庙之照片,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台湾省出席有关国际会议的成员“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台湾总干事赖敏男博士,要求将吴三公作为我中华民族香菇之神供奉,“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大陆总干事张寿橙高级工程师,于1 988年为其提供了吴三公彩照。日本有不少香菇界著名人士,纷纷要求前来拜祭吴三公菇神圣地,听说:还有许多日本人士提议要把吴三公神像东渡日本,以便接受其所有菇民朝拜祀奉。我们国内香菇界著名学者,对此更是万分敬重。(来源:中国庆元网)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