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菌文化 | 松林菇王——松茸

    发布时间:2018-09-30

      来源: 东营菌物科学

    松茸生长过程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松茸与松、杉等植物形成了共生关系。虽说是共生,但双方贡献却不甚对等。松杉植物可以不依赖松茸而继续生长,而松茸对松杉等植物的依赖却是绝对的。自然条件下,没有松杉等林地就没有松茸,之所以把松茸称为为外生菌根菌,也正是这个原因。野生松茸从孢子萌发到长出子实体整个生长过程,都需要依附在松杉植物的根上才得以完成。松茸菌丝缠绕在宿主植物的根尖上,刺激宿主根尖改变原本面貌,变成分叉短棒状的菌根结构。这时候,菌丝一头向土壤四周延伸,充当了原来根毛为宿主传输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并形成一道防御侵染的网;另一头扎进根表皮,向宿主索要营养物质作为报酬。随着宿主的根系向四周蔓延,菌丝也随着蔓延。像这样由菌丝体、菌根以及他们所包裹的土壤及腐殖质等组成的结构,称为松茸的“菌塘”。
    1、松茸的摇篮——“菌塘”
      菌塘随着宿主根系的发育,呈一个同心圆不断向四周扩大。但菌塘内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长出松茸。研究发现,以宿主树干为圆心,菌塘水平方向由外至内可划分为多个区域,分别称为“菌丝带”、“活性带”、“出菇带”、“衰败带”和“废弃带”。“菌丝带”是菌丝生长旺盛的区域,在菌塘边缘,是菌塘扩张的先头部队;“活性带”是菌丝菌根浓密生长区域,菌丝在此部分养精蓄锐、蓄势待发,来年菇将在此区域长出;“出菇带”是当季松茸出菇的区域,也是菌塘内菌根菌丝最多生长最旺盛的区域,理论上呈圆环分布,因此松茸出菇时有形成“蘑菇圈”的现象。“衰败带”是上一年的“出菇带”老化所成,菌塘菌丝和菌根都逐渐老化和消亡,对出菇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废弃带”中菌丝菌根已消失,宿主根已高度木质化,其他植物与微生物都乘虚而入,此区域不再出菇,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疫地”、“死土”。这几个区域随着菌塘的扩张,不断向外推移。菌塘以每年10-20cm的速度向外延伸。一般情况下,菌塘会在地表下15cm以内形成,偶尔还会裸露在土表面。
    2、深闺十年始长成——菌塘漫长的成长路
      菌塘的寿命是有限的,不会无限地向四周扩张蔓延。松茸从孢子落下、萌发、双核化,到与感染宿主根、菌根形成、菌丝菌根范围扩大互相交织形成了幼年菌塘,这一个过程就要历时4-9年。这时期的菌塘有产菇能力,但每年出菇量是零星可数。之后再过一至数年,菌塘进入旺盛期,此时菌塘已“成年”,直径有1-1.5米,菇产量增加。这个旺盛期一般可持续20年。当菌塘50岁的时候,将进入衰老期,此时期松茸的产量将逐渐减少至完全丧失产菇能力。因此,大家吃到的松茸,都可能是自然界数十载餐风雨露的结晶。据统计,一个菌塘一生可产1700~1800个子实体。
      不像其他木腐菌草腐菌等大大咧咧粗生粗长的近亲,松茸的菌塘是很脆弱的,一旦受损,需要长达3-5年“养伤”才会再产菇,若情况严重则永久性失去生产能力。目前商品松茸是以幼茸(菌盖未开)为佳,因此采收时更需特别注意。
    3、挑剔成就佳味——松茸对生长环境的高要求
      菌塘虽然是松茸形成的物质基础,但要松茸的产出对周围环境仍然要求十分苛刻,需要植被组正单纯、树冠稀薄、郁闭度低(树冠对地面的遮盖程度)、通风良好、湿度偏低和适当的生境。
    其一天时。
      松茸菌丝最适生长温度是22~23℃,超过30℃时开始死亡。原基形成需要5~6天持续13~19℃的低温刺激,原基形成后,还需要15~20天持续20℃左右。子实体才能发育成熟,高于23℃温度持续3天,原基和小子实体就会凋亡腐烂;温度太低也不行,持续15℃以下时原基不会发育为子实体。东北地区的松茸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末出产,而云南松茸则在10月上旬才进入旺季。
    其二地利。
      松茸多出产于有一定坡度、表面凹凸不平、阶梯状起伏的地形上。也即是在南面山腹上部至山脊附近。这些地方土壤腐殖质层较薄,沙砾较多,通水透气良好。而在山坡下部或谷地,由于腐殖质沉寂较多,造成土壤养分过剩,滋生大量微生物与松茸菌丝竞争,影响松茸菌丝生长。
    其三,良蕈择木而栖。
      与松茸共生的树种一般有赤松、黑松、乔松、偃松、鱼鳞云杉、北海道铁杉、日本铁杉等。松茸菌塘的产生需要与大量幼根,而且要求树冠对地面有一定遮蔽度。以日本的赤松为例,满足这两条件的一般是20~40岁的赤松。而在我国,则要50岁以上的赤松才多见松茸产出,而百岁高龄的赤松上,也偶有松茸发生。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